(一)堅持黨對課程思政建設的全面領導
課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校全面、系統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載體,體現了紮根中國大地辦大學的特色優勢和育人導向。高校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離不開思想政治工作。高校黨委作為課程思政建設的責任主體,在推進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應當發揮其政治核心和領導核心作用,要加強對課程思政建設的領導和指導,強化頂層設計,進行系統謀劃、總體部署,統籌推進。二級學院黨組織作為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組織者和推動者,要發揮監督、保障和樞紐作用,要在校黨委的堅強領導下,與各職能部門通力合作,形成協同育人效應。教師黨支部是課程思政建設的戰鬥堡壘,擔負着直接教育黨員,管理黨員和組織黨員、群衆,服務黨員、群衆的職責,要把專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起來,掌握動态,樹立典型,以點帶面,全面實施。黨員教師是課程思政建設的實施主體和實踐者,要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提高教書育人能力和水平。
(二)構建分工協作的課程思政建設聯動機制
分工協作是提高生産效率的重要方式,課程思政建設亦是如此。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在人才培養總目标上具有高度的一緻性,具備形成分工協作育人聯動機制的基礎。強調課程思政的重要性不是削弱思政課程,更不是用課程思政去取代思政課程,而是為了從更高層面上鞏固和深化思政課程的主導地位和重大作用。在闡釋思想政治理論等重大問題上,思政課程要發揮示範效應,起到引領作用。要建立多渠道分工協作聯動機制,發揮各類專業課程“德學兼修”的作用。要建立一套有效的分工協作聯動機制,更好推動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形成合力,真正能夠做到二者同向而行。
(三)處理好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關系
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是辯證統一的整體。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一方面要凸顯思政課程的學術地位,讓思政課程具備學術味。高校教師要以問題為導向,用鮮活的案例回應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的現實困惑,訓練學生的思維方法和思維能力,把最新理論研究成果及時轉化為思政課程的教學内容,讓思政課程走進學科前沿,更有“學術味”,更具穿透力,切實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另一方面要突出專業課程教學的育人導向,使專業課程蘊含“思政味”。高校應立足實際情況,發揮專業課程優勢和特色,充分挖掘提煉課程中的愛國情懷、法治意識、社會責任、文化自信、人文精神等要素,并将其轉化為具體而生動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載體。
(四)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和專業教育有機融合
《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建設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必須将思想政治工作體系貫穿其中,必須抓好課程思政建設,解決好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兩張皮’問題”。這一要求抓住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難點、痛點、堵點和關鍵點。在當前社會多元價值觀錯綜複雜的背景下,高校亟需發揮多學科優勢,在充分尊重教育教學規律和人才培養規律的基礎上,堅持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緊密結合,形成協同效應。要深入挖掘課程思政元素,結合不同課程的學科特點、思維方法和價值理念,有機融入課程教材、教學大綱、教案課件、課堂講授、專題讨論、課後作業、實驗實訓、考試考查、學位論文等各環節,真正實現增長知識、培養能力、提高素質和塑造靈魂的“四位一體”的教學目标。
(五)系統謀劃課程思政建設方案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講話強調:“要堅持顯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統一,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高校要圍繞同心同向同行的目标指向,在提升教師育人意識前提下,從學校實際出發,傾聽各方意見,充分挖潛,系統謀劃,提出切實可行的課程思政建設方案。
一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思政課程,這是做好課程思政的前提。要嚴格落實教育部關于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建設的相關文件要求,在教學内容、教學形态、教學方法、教學手段、課堂教學實施等方面改革創新、做實做細,防止形式化、表面化。
二要以現有課程為基礎,發掘相關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如學校或地方曆史文化資源、專業名人資源、課堂情境資源等,由任課教師以适當方式展示給學生,切實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三要推動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頻共振,形成合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顯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統一,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要使課程思政達到預期效果,就必須堅持思政課程的主陣地地位,由思政課程布好局、講好理,再由各專業課程予以配合、确認、支撐和鞏固,共同實現培根鑄魂啟智增慧的功效。
(六)強化高校教師開展課程思政的育人意識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主導者,必須有自覺的育人意識,其育人的主體性必須得到提升,以适應課程思政同心同向同行的育人目标指向要求。長期以來,由于認識偏差,很多教師片面認為自己教好書就行了,育人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事情,不是自己的責任,沒有做到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心同向同行。“一個優秀的老師應該是‘經師’和‘人師’的統一,既要精于‘授業、解惑’,更要以‘傳道’為責任和使命。”今後,我們要注重提升教師育人意識,使教師切實認識到自己肩負的育人職責,把教書育人的要求落實到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各環節,增進思政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溝通交流,使不同學科教師之間相互理解和支持,推動所有課程的教學,在内容組織安排上既凸顯思想性、價值性、建設性、理論性,又呈現學理性、知識性、批判性、實踐性,注重灌輸與啟發相結合、顯性教育與隐性教育相結合,不斷增強課程思政的實際效果。
(七)建立健全課程思政質量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
人才培養成效是課程思政建設評價的核心指标。《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要建立健全多維度的課程思政建設成效考核評價體系和監督檢查機制,在各類考核評估評價工作和深化高校教育教學改革中落細落實”。高校要通過對課堂教學的科學評價激發任課教師立德樹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要合理規劃思想政治評價與業務評價的占比,将以往過于偏重業務評價轉變為業務評價與思想政治評價并重,明确将育人要求納入評價體系,并加大權重,促進教師把教書與育人的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轉化成自覺行動,勇于擔當責任。
課程思政建設的基礎在課程,根本在思政,重點在課堂,關鍵在教師,成效在學生。如果沒有好的課程建設,課程思政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如果離開了課堂,課程思政将會失去載體;如果忽視了思政元素,課程教學就會失去靈魂,迷失方向;如果沒有充分激發教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書育人的主體作用将無從發揮;如果不關注學生的體驗和感受,課程思政就會被虛化,就達不到預期成效。因此,必須有效加強課程思政建設,在各門課程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整體聯動、共同發力,形成全體專業課教師開展課程思政一個都不少,學校開設的所有課程實施課程思政一門都不缺位的“課程思政+思政課程”協同育人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