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為本 止于至善
WELCOME
當前位置: 首頁>>教學科研>>評建專欄>>正文
評建專欄

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本科教學質量國家标準

作者:楊永和轉發 發布時間:2021/05/28 11:17:10  來源:

                        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本科教學質量國家标準

       1 前言

   為了促進高等學校英語專業的改革與發展,提高英語專業本科教學的人才培養質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幹意見》等法律和文件的精神,制訂本标準。

   本标準是本科英語專業的準入、建設和評價依據。各高等院校應根據本标準制訂符合自身定位、體現辦學特色、适應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學校标準。

   根據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與教育部頒布修訂的《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2011年)》,英語專業屬于外國語言文學類專業,隸屬文學門類。英語專業主要以英語語言、英語文學和英語國家的社會文化等為學習和研究對象,教學過程強調實踐和應用,人才培養突出人文素質教育,注重開闊學生的國際視野。英語專業教育對提高公民素質、傳播中華文明、促進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 适用專業

   本标準适用英語專業。英語專業的專業代碼為 050201

   英語專業本科基本學制為4年,各高等院校可實行彈性學制。英語專業學生完成培養方案規定的課程,修滿學分,考核合格,準許畢業。符合規定條件者,授予文學學士學位。

3 培養目标

   英語專業旨在培養具有良好的綜合素質、紮實的英語語言基本功、厚實的英語語言文學知識和必要的相關專業知識,符合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的英語專業人才。

4 培養規格

4.1 素質要求

   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正确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社會責任感、中國情懷和國際視野;具有人文與科學素養、創新精神和合作精神。

4.2 能力要求

   具有英語語言綜合運用、英語文學賞析和跨文化交流等專業能力;具備獲取和更新專業知識的學習能力以及運用本專業知識進行思辨、創新和參與科學研究的能力。

4.3 知識要求

   系統掌握語音、詞彙、語法、語篇等英語語言知識,熟悉英語文學的重要作家和作品,了解英語國家的曆史和當代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軍事等基本情況,掌握語言學、英語文學、區域與國别研究的基礎理論和基本方法。

5 課程體系

5.1 總體框架

   英語專業課程體系包括公共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專業方向課程、實踐環節和畢業論文(設計)五個部分課程總學分一般為150180學分,總學時為24002900學時。各高等院校應根據學校标準制訂具體培養方案,凸顯人才培養特色。

5.2 課程結構

5.2.1 公共課

   公共課程包括教育部統一規定和學校自主設置的課程,一般包括思想政治理論、信息技術、體育與健康、軍事理論與訓練、人文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等方面的課程,旨在加強思想政治教育,促進身心健康,豐富跨學科知識,提升綜合素質。

5.2.2 專業核心課程

   專業核心課程分為英語聽、說、讀、寫、譯以及第二外語等語言技能課程和英語語言、英語文學、英語國家的社會與文化等專業知識課程,旨在訓練學生的語言基本功,豐富學生的英語專業知識。

5.2.3 專業方向課程

   專業方向課程包括語言學、文學、文化、翻譯、英語教育等主要專業方向的知識課程和研究方法課程以及學校的特色課程,旨在拓寬學生的學習領域,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凸顯學校的人才培養特色。

5.2.4 實踐環節

   實踐環節指各類結合課程教學開展的實踐活動,主要包括專業見習與實習、課外實踐教學、社會實踐活動、國際交流等,旨在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幫助學生了解民情和國情、開闊國際視野。

5.2.5 畢業論文

   畢業論文是培養和檢驗學生學術研究能力的重要手段。畢業論文的形式可為學術論文、翻譯作品、項目報告等,選題應符合培養目标的要求,格式需符合學術寫作規範。除翻譯作品外,一般使用英語撰寫

6 教學與評價

6.1 教學要求

   以能力培養為導向,突出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和思辨能力的培養;以内容為依托,注重語言技能訓練和專業知識教學的融合。注意因材施教,結合教學内容選擇合适的教學方法,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合理使用現代教育技術,注重實際教學效果,确保提高教學質量。

6.2 價要求

   注重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以促進學習為目的,根據培養方案确定評價的内容和标準,選擇科學的評價方式和方法,合理使用評價結果,及時為教學提供反饋信息。

7. 師資隊伍

7.1 師資結構

   專任教師一般應具有博士或碩士學位;教師隊伍的年齡、職稱、學緣結構合理,有一定比例的外籍英語教師;生師比不高于18:1

7.2 教師素質

   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規定的教師資格,能履行相關義務;具有厚實的專業知識,熟悉外語教學與學習的理論和方法,對教育學、心理學等相關學科知識有一定了解;具有紮實的英語語言基本功、教學設計與實施能力、現代教育技術運用能力、教學反思和改革能力;具有明确的學術研究方向和較強的科研能力。

7.3 教師發展

   制訂教師發展規劃,重視對中、青年教師的培養,不斷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制訂規章制度,鼓勵教師通過學曆教育、國内外訪學進修、學術交流、行業實踐等途徑,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優化知識結構,提高教研能力。

8 教學條件

8.1 教學設施

   教學設施充足,能滿足日常教學和實踐的需要。有專職人員進行管理、維護并提供服務工作。

8.2 圖書資料

   圖書資料能夠滿足師生日常教學、學習和研究的需要;有一定比例的外文圖書和報刊;資源管理規範,共享程度高。

8.3 網絡資源

   擁有本專業相關的電子數據庫和電子學習工具;擁有覆蓋學習及生活場所的網絡系統;具備開發、建設和運行網絡公開課的基礎條件。

8.4 經費投入

   經費投入充足,能滿足日常教學、科研和維護的需要。有嚴格的經費管理與使用制度。

9 質量保障體系

9.1 教學過程監控機制

   建立教學過程監控機制,對各教學環節的教學質量進行評價,同時定期對課程設置進行評估和調整。?

9.2 畢業生跟蹤反饋機制

   建立畢業生跟蹤反饋機制,利用社會評價對培養方案是否有效達成培養目标定期進行檢驗。

9.3 持續改進機制

   建立持續改進機制,根據教學過程監控結果和畢業生跟蹤反饋信息及時采取切實措施,促進專業的持續發展。

 (審核:肖江淑 楊永和 羅勝傑)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