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科技部等13個部門正式聯合啟動“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全面推進新文科建設,新文科的概念逐漸熱了起來。新文科是相對于傳統文科進行學科重組、文理交叉,即把新技術融入哲學、文學、語言等諸如此類的課程中,為學生提供綜合性的跨學科學習。而建設新文科,就需要打破傳統的“小學科”思維,并推進學科交叉融合。
“新”環境提出“新”要求
我國大學辦學和學科建設,面臨兩個新環境。一個新環境是高等教育将于今年進入普及化時代,屆時,我國社會必将從學曆社會走向能力社會。這要求每所大學必須重視辦學質量和特色,而不隻是回報給學生一紙文憑。
過去20年,是我國高等教育數量大發展時代,高等學校的任務主要在數量發展。而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後,從“數量時代”進入“質量時代”成了必然。
今年2月我國頒布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的現代化目标,就是實現各類教育高水平、高質量普及。高等教育的一系列新學科建設,主要就是提高學科建設質量,包括凝練本校的學科特色,撤銷濫竽充數的學科。以往文科學生就業選擇面比理工科的更窄,有些文科生感慨沒學到什麼東西,也指向了注重質量提升的必要性。
另一個新環境是外部環境的變化,即互聯網、人工智能的發展,要求高校要在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方面進行改革,否則難以跟上時代的發展。在互聯網時代,信息快速更新,社交媒體崛起,商業模式瞬變,生活方式多元,這都給人文社會學科,包括哲學、中國語言文學、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提出了新的研究課題,也創新了人才培養機制。
新文科“新”在何處
傳統文科重視專業培養,專業劃分明顯,學科建設任務清晰,但是人才培養難以博通,容易形成專業壁壘,制約人才全面發展。華中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黨委副書記童文勝直言:“在學術研究上,我國文科教育學術原創能力不強,有數量缺質量,有專家缺大師,觀照現實不夠,使得傳統文科在某些領域未能實現超越和創新。”
傳統文科存在不足,但新文科的出現并不是替代傳統文科,它是随時代發展應運而生的。新文科是對傳統文科的提升,試圖打破專業壁壘和學科障礙,以廣博的學術視角、開闊的問題意識和深厚的學術積累為基礎,将為學生提供更契合現代社會需求的素養訓練。
新文科并不是“新技術+文科”或“文科+新技術”,也不能将新文科視為新工具和方法的簡單應用,而要真正擁抱和融入新技術,借助現代科技重塑學生的價值觀念和思維體系,更好地回應和闡釋科技與人文社會科研之間的邏輯關聯。通過信息技術的支撐,學習文科專業的便利性得到了提升,而社會計算、金融科技、空間計量經濟學、技術哲學、計算語言學等新興文科專業、方向的興起,卻更加突出了新文科綜合性、跨學科、融通性的特征。
新文科更強調文科專業基礎的融通性。新文科的培養模式将幫助學生打牢知識儲備金字塔的穩固塔基,再漸次進入專業學習,形成堅實的塔身和更高聳的塔尖。
建立“大學科”視野
當前,在各類大學排行榜中,以文科見長的大學處于劣勢,文科專業在部分理工見長的綜合性大學的地位也不高,原因是大學排行榜也看重論文發表數量等科研成果。在這方面,文科難以和理工科、醫科等相提并論,在高校裡也難免變得“弱勢”。鑒于此,發展新文科,不能再有“唯論文論”,要建立符合文科學科建設和培養一流文科人才的新的評價體系。
建設新文科,落腳點是培養拔尖人才。因此,要重視教學,就需要改革教師評價體系,引導教師投入精力進行教學,而非把精力用于搞課題、項目。更為關鍵的是,建設新文科和建設新工科、新醫科等一樣,都需要打破傳統的“小學科”思維,要有“大學科”視野,并推進學科交叉融合。
學科交叉融合,也是文科建設的重點。這不僅僅是形式上的交叉,而是要有融合發展、育人的思路,如建交叉學科平台。因此,需要加大力度推進學校内的學院辦學和人事管理改革,調動教師推進學科交叉融合的積極性,這樣才能培養更多專業素養高、綜合實力強、有創造視野的新人才,讓新文科在人才培養上更卓有成效。
在布局新文科建設時,不能再“唯論文論”,一定要為未來的人文學科打下基礎、培植土壤。一些以工科見長的大學,學科排名可能會一下很高,但未必底蘊深厚,赢在當下未必能基業長青,還是要根據自身辦學特點做出新文科建設生态布局,為将來的學科建設枝繁葉茂、生生不息種下寶貴種子。
(審核:陳亞瓊 王家義 張瓊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