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為本 止于至善
WELCOME
當前位置: 首頁>>黨的建設>>學習園地>>正文
學習園地

【學習強國】半條棉被,一心為民

作者:葉展 發布時間:2020/09/15 09:54:11  來源:總支\行政

        

《半條棉被》采取寫實的叙事策略,以客觀的多重叙事結構,通過不同叙事視角的轉換,讓觀衆在感動中思考半條棉被在當下的意義。半條被子的溫度流傳至今,蘊含着中國共産黨和紅軍熱愛人民、不畏艱難、不怕犧牲的偉大精神,體現黨和紅軍同人民風雨同舟、冷暖與共、生死與共的深情與初心,這正是紅軍取得偉大勝利的根本保證。

半條棉被原為一條喜被,貫穿整個電影,是重要的隐喻符号,具有三個層面的含義。一是幸福婚姻生活的向往。一條喜被代表一輩子,寄托主人的美好願景。它的命運與主人董秀雲的命運重疊在一起。董秀雲将喜被用來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正是舍小家而保大家,體現了家國情懷。二是革命情誼的見證。董秀雲看到許多傷員被困于大火中,毫不猶豫地将被子覆蓋在他們身上,并成功地救出他們。這條被子既救了戰友的命,也讓董秀雲收獲了過命的戰友情誼。三是與民同心的精神。董秀雲将一條被子剪成兩半,一半是約定,一半是思念,見證紅軍與老百姓之間的軍民魚水情,是中國共産黨依靠人民、團結人民的真實寫照。

影片最可貴之處在于,通過多變的視角客觀展現老百姓态度的轉變,使觀衆多角度看到事件進展,進而全面了解曆史。利用鏡頭的運動及電影構圖推進故事的發展,将觀衆拉進故事線,同時诠釋電影主題。鏡頭一,汝城縣沙洲村街上空無一人,樓上一位農婦輕輕推開窗沿,此時借農婦的鏡頭視角可見3位女紅軍挨坐在她家門前。鏡頭一轉,從第三視角看江西瑞金的老百姓給紅軍送行,一派熱鬧祥和的景象。此處巧妙的鏡頭切換制造出懸念效果,帶給觀衆較強的參與感,思考兩個地方的老百姓為何會有巨大反差。鏡頭回轉,伴随女紅軍的歌聲,一隻手由内而外遞出鑰匙,讓女紅軍開鎖進屋。鏡頭緩慢地向前推進,向觀衆預示故事線将會朝着一個方向推進展開。用于強調鑰匙的畫面采用慢搖拍攝和近景拍攝,暗示汝城縣沙洲村一定會同江西瑞金一樣,對紅軍敞開大門,迎接紅軍的到來。這也是紅軍最終取得勝利的原因。影片最後一幕借農婦視角遠眺紅軍戰場方向的鏡頭,傳達此時汝城縣沙洲村的老百姓熱烈期盼紅軍平安歸來的心情,升華了電影的主題:紅軍赢得了老百姓的信任、支持和擁戴。

運用冷暖色調的對立襯托時局變換和人心向背。電影開場在灰白的荒涼戰場和豔麗的鴛鴦喜被之間來回切換,兩者色調一冷一暖,形成強烈對比。冷峻的色調刻畫戰争的殘酷,紅豔的暖色烘托幸福的希望。影片前半部大量運用冷色調,連日的陰雨和陰沉灰暗的天空凸顯戰争的殘酷屬性和蔣介石國民黨軍圍剿時期的黑暗恐怖。暗紅、灰色和黑色是戰争的底色,多次出現展現血腥的死亡場景,令人窒息的戰争氛圍充滿着壓抑和克制。國民黨假扮紅軍燒毀老百姓的房屋,小人物的無助與痛苦表現得淋漓盡緻。制造無邊黑暗的是人心,釋放無限光明的也是人心。紅軍竭盡所能地幫老百姓重建房屋,這個選擇出于關愛人民的本心,如曜日一掃老百姓心中的陰霾,溫暖人心。電影後半部暖色調比重增加,晴天、陽光、彩虹、藍天等清澈明亮的色彩呼應紅軍的形象總能融化堅冰,消除隔閡,帶來希望和勇氣。


學習強國: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5912022412102955734&t=1599806259077&showmenu=false&study_style_id=feeds_default&source=share&share_to=wx_feed&item_id=15912022412102955734&ref_read_id=undefined


(審核:肖江淑 楊永和 羅勝傑)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