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思政”教學設計編制指南
為深入貫徹落實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推動“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有效協同,挖掘梳理各門課程的德育元素,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課程體系建設,充分發揮各門課程的育人功能,實現高等學校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員育人的大思政格局,特制定本指南。
一、“課程思政”的含義
“課程思政”不是一門或一類特定的課程,而是一種教育教學理念。其基本涵義是:大學所有課程都具有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及思想政治教育雙重功能,承載着培養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作用。
“課程思政”也是一種思維方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有意、有機、有效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體現在教學的頂層設計上要把人的思想政治培養作為課程教學的目标放在首位,并與專業發展教育相結合。
“課程思政”不是要改變專業課程的本來屬性,更不是要把專業課改造成思政課模式或者将所有課程都當作思政課程,而是充分發揮課程的德育功能,運用德育的學科思維,提煉專業課程中蘊含的文化基因和價值範式,将其轉化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體化、生動化的有效教學載體,在“潤物細無聲”的知識學習中融入理想信念層面的精神指引。
二、“課程思政”的目标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運用可以培養大學生理想信念、價值取向、政治信仰、社會責任的題材與内容,全面提高大學生緣事析理、明辨是非的能力,讓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
三、“課程思政”的内容
圍繞“課程思政”目标,通過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運用馬克思主義方法論,引導學生正确做人和做事,各教學科目和教育活動,應結合以下内容進行教學設計。
(一)師德風範
學高為師,身正為範。“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承擔着神聖使命。傳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師要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黨執政的堅定支持者,更好擔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為學生點亮理想的燈、照亮前行的路。
(二)政治導向
教師應堅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要“堅持教書和育人相統一,堅持言傳和身教相統一,堅持潛心問道和關注社會相統一,堅持學術自由和學術規範相統一”,堅守“學術研究無禁區,課堂講授有紀律”的規矩,不在課堂上傳播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違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内容或言論,使課堂成為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的主陣地。
(三)專業倫理
“專業倫理”教育是對未來從業人員掌握并遵守的人與人之間的道德準則和職業行為規範的教育活動。教師要針對不同專業的大學生,即未來各行業的從業人員,在傳授專業知識的過程中,明确将專業性職業倫理操守和職業道德教育融為一體,給予其正确的價值取向引導,以此提升其思想道德素質及情商能力。
(四)學習倫理
“學習倫理”是人們在學習活動中建立起來的人倫關系和處理這些關系應遵守的法則,是基于對類、群的倫理性認識和對學習内涵、價值、内容等方面的倫理反思和構建。課程思政功能的實現需要師生雙方的共同努力,大學生應有良好的學習倫理,尊師重教、志存高遠、腳踏實地、遵守紀律,在學習過程中體悟人性、弘揚人性、完善修養,培育理性平和的心态,讓勤奮學習成為青春飛揚的動力。
(五)核心價值
“核心價值觀,承載着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精神追求,體現着一個社會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标準。”教師要在課程教學過程中,結合理工、經濟、人文、藝術等各專業門類的特點,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内涵、主要内容等有機、有意、有效地納入整體教學布局和課程安排,做到專業教育和核心價值觀教育相融共進,引導學生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範踐行者。
四、“課程思政”的原則
“課程思政”不是每門課都要體系化、系統化地進行德育教育活動,也不是每堂課都要機械、教條地安排思政教育内容,而是結合各門課程特點,尋找德育元素,進行非體系化、系統化的教育。應堅持如下原則:
1.實事求是原則
2.創新思維原則
3.突出重點原則
4.注重實效原則
五、“課程思政”的要求
“課程思政”教學設計,不僅應遵循一般社會科學研究的原則,而且也應适合于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特殊性原則。根據“課程思政”的内容和原則,提出如下基本要求:
1.灌輸與滲透相結合
灌輸應注重啟發,是能動的認知、認同、内化,而非被動的注入、移植、楔入,更非填鴨式的宣傳教育。滲透應注重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注重向社會環境、心理環境和網絡環境等方向滲透。灌輸與滲透相結合就是堅持春風化雨的方式,通過不同的選擇,從被動、自發的學習轉向主動、自覺的學習,主動将之付諸實踐。
2.理論與實際相結合
“課程思政”教育元素,不是從抽象的理論概念中邏輯地推論出來的,而是應從社會實際中尋找,從各學科的知識與社會實踐結合度中去尋找,不是從理論邏輯出發來解釋實踐,而是從社會實踐出發來解釋理論的形成,依據實際來修正理論邏輯。堅持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
3.曆史與現實相結合
曆史是過去的現實,是現實的前身,現實是曆史的延伸,是未來的曆史。“課程思政”的教學設計,從縱向曆史與橫向現實的維度出發,通過認識世界與中國發展的大勢比較、中國特色與國際的比較、曆史使命與時代責任的比較,使思政教育元素既源于曆史又基于現實,既傳承曆史血脈又體現與時俱進。
4.顯性教育與隐性教育相結合
“課程思政”教學設計,應堅持顯性教育與隐性教育的結合。顯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二者不是一種具體、單個方法的名稱,而是一種類型的方法稱謂。其中,前者指的是教師組織實施的,直接對學生進行公開的道德教育的正規工作方式的總和。後者指的是引導學生在教育性環境中,直接體現和潛移默化地獲取有益學生個體身心健康和個性全面發展的教育性經驗的活動方式及過程。在此,通過隐性滲透、寓道德教育于各門專業課程之中,通過潤物細無聲、滴水穿石的方式,實現顯性教育與隐性教育有機結合。
5.共性與個性相結合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共性與個性的結合、統一性與差異性的融洽。就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教育目的的價值取向是一種共性、統一性,個體的獨特體驗則是事物的個性、差異性。“課程思政”教學設計,必須遵循共性與個性相結合的原則,既注重教學内容的價值取向,也應遵循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6.正面教育與紀律約束相結合
正面說服教育是指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使學生明辨是非、善惡,提高認識,形成正确觀念和道德評價能力的一種教育方法。“課程思政”教育和教學,必須堅持以正面引導、說服教育為主,積極疏導,啟發教育,同時輔之以必要的紀律約束,引導學生品德向正确、健康方向發展。
(審核:肖江淑 楊永和 羅勝傑)